刘 颖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311231)
摘要:旅游业是受疫情冲击最为明显的产业之一,在抗疫复工的历史节点探究初入职场的旅游从业者的抗逆力培育路径,兼具学理和时代价值。研究从系统建构视角切入,为旅游职场新人提供了集合社会力量共同扮演热心人、俯下身子主动走近职场新人以及搭建无忧工作平台三方面建议,希冀为稳定旅游就业市场,更好的实现“以生为本,助人自助”的高校就业工作提供管理方案。
关键词:疫情冲击;职场新人;抗逆力培育;旅游业
一、引 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做好“六稳”工作。作为“六稳”工作的第一要务,就业不仅关乎民生,还直接关联消费、收入等系列经济变量,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历史告诉我们,旅游业先天脆弱敏感,其产业运行往往与灾害、疫情、经济波动、政治动荡等危机事件相伴相随。如果说旅游从业者的基本质素是具备产业属性,那么其职业素养则应体现在应对公共安全、文化冲突、危机协调等应急管理能力。
笔者长期供职于旅游类高校的学生管理岗位。在多年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中发现,职场新人的抗逆力水平亟待提高。相较于资深员工,初入职场的新人无论在业务操作抑或人脉资源层面均不占优势,其抗风险能力也相对较弱,这一脆弱性受疫情冲击的旅游行业表现得更为突出。甚至有观点认为,“95后”是职场上无法掌控的一类群体,时而存在缺乏韧性、交际力弱、轻易放弃的缺点,出现行为失调的概率较高。辩证地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代青年,特别是高等院校毕业的青年群体在各行各业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得如何,事关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对他们的关爱与帮扶只能强化不能削弱,只能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在抗疫复工的关键节点,本研究试图引荐抗逆力理论用以阐释个体面对及战胜逆境的范式路径,从系统建构视角为初入旅游业的职场新人提供应对现实困境的可循方案。研究建议也可为疫情下的高校就业工作提供“以生为本,助人自助”的自主能动管理方案。
二、抗逆力视角下的职场胜任理念嬗变
抗逆力(resilience)肇自物理学领域,后被心理学领域引用,是指个体身处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也被译作复原力、心理弹性、心理韧性。抗逆力的本质是个体所具有的某些特质或能力,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体现,最终使个体产生良好的适应结果。尽管不同学者对抗逆力的内容和特征进行了多层次的诠释和研究,但其核心概念主要由风险要素和保护要素构成[1]。风险因素是指个体生活环境中对阻碍其生存和发展,有可能增加不良适应结果的因素。保护因素是能够作用于风险因素以改变或抵消危机事件导致消极影响的因素。既往研究对职场新人的胜任能力关注多采用问题视角,关注点普遍聚焦在该群体所处环境的劣势及其产生的不良影响方面,通过对职场新人在各类情境下的不适分析、界定、找因,进而制定相应的策略建议或帮扶计划。笔者认为,上述贴标签式的研究进路略有不妥,原因有二:一是年轻一代的职场新人所处的时代赋予了其前所未有的特征,新媒体时代与人生发展特殊阶段的有机结合,造就了他们独有的思维范式与行为风格,且这一思维范式难以用好坏评价。其二,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具有相当的自主能力,如果一味忽视其自主成长需求,以相对单一的要求培养“标准品”,将会引致以抗衡、自暴自弃为代表的“负效应”[2]。对于职场新人而言,无法实现自我接纳的职场难以持续,在面临困境时做出归因选择也会存在有失偏颇现象,加剧就职中的风险危机。
有别于以往的问题取向式研究范式,抗逆力理论采用全新的优势视角,关注冲击、冲突、震荡中的个体资源或优势,从积极心理学视域进行生命内在潜能的激发。抗逆力理论的源起关注负性生活事件背后的意义,强调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进而“增益其所不能”,实现“助人自助”。换言之,相对积极地心理介入行为,与后疫情时代变“危”为“机”的思路不谋而合,不仅为职场新人群体提供了必要的内在心理与外在环境支持,也为后疫情时代的行业复苏营造了积极向上的优势环境。
三、旅游职场新人的抗逆力培育路径
职场新人是旅游业复苏的生力军。一方面,初入职场的新人往往刚实现从“学生”向“员工”的转变,其不仅仍旧保留学生时代的思维习惯,也同时兼具学习的习惯[3]。另一方面,年轻的特质将使得他们在工作中面对新挑战、新问题时兴趣大于畏惧,更容易以创造性思维捕捉旅游产业不断涌现的新需求与新趋势。一个鲜明的趋势是,尽管疫情冲击对旅游就业市场造成了“休克性”冲击,但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市场中最先响应、最为活跃、最快复苏的群体,有效助力了行业的正常发展,扮演着我国旅游就业市场的稳定器作用。有鉴于此,研究拟从集合社会力量、主动走近职场新人以及搭建无忧工作平台三方面着手,帮助初入职场的旅游人开好头、起好步,实现从学生转换为职场人的“无缝对接”。
首先要集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扮演初入职场者的热心人。抗逆力理论中的保护因素对生命历程具有决定作用。具言之,当外在压力、危机袭来时,个体自身和环境中拥有的保护因素会作出自动化反应,与外在压力构成交互作用。如果个体自身或其环境中具有适配的、得力的、恰当的保护因素,直接就可以产生两种能力:一种是自我平衡能力,保证个体在压力和逆境面前维持舒适,平衡重构;另一种是抗逆力的启动,调整自我、应对压力,重构生命,获得良性发展。进而言之,在高校毕业生由校园人转变为职场人之际,他们所面对的环境(职业、上司、同事、生活环境等)都是全新的,难免产生陌生感、紧张感,甚至有的患上“职场恐惧症”。社会各方面的人士(包括家长、领导、同事等)要做热心人,用真情关心他们、关爱他们,一方面,要支持职场新人在各自领域练就本领,施展才华;另一方面,要构建平等交互的沟通环境,规避以居高临下的方式对其进行评判、指点、教导,多多采用平等交流的形式增强其对职业发展的信心。同时,抗逆力的引入,也为学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提供新思维。充分的就业准备,除传统上强调的实习经历、语言能力、社交能力、职场礼仪、职业常识以外,还应包含就业心理的训练,以期达到就业质量的提升。
其次要俯下身子交朋友,多关注职场新人的所思、所忧、所盼。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抗逆力是激发的结果。抗逆力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力,人在平安顺遂的时候抗逆力得不到激发,而是以一种潜伏的状态存在。犹如人格中的一种宝藏,没有逆境与压力的刺激,也许永远就沉睡了。当危机、困难袭来的时候,抗逆力被激活,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帮助个体面对危难,聚集力量,渡过难关。每个人都有抗逆力,也许被唤醒,也许被埋没,逆境与压力是帮助个体唤醒抗逆力、展示潜能的一种外在条件。为了客观精准的获取职场新人的真实状态,旅游业界的前辈和旅游教育工作者应放下架子和年轻人交朋友,通过交流谈心、调查研究,关注他们所思、所忧、所盼,换位了解一代人的喜怒哀乐。就工作的方式方法而言,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已全方位步入了“95 后”时代。他们是网络社会的“原住民”,网络已融入他们生活、生存中,想深
入了解他们,除了常规的面对面沟通,还必须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利用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方式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心声。要做好职业生涯导航方面的培训,通过专题培训,为职场新人答疑解惑,要助推用人单位与职场新人之间的双向磨合,提升就业的适合度和满意度。
最后,要积极搭建无忧工作平台,主动解决旅游职场新人的操心事、烦心事。抗逆力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环境因素对个体抗逆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协助个体形成抗逆力的内在保护因素也是环境作用的产物。抗逆力犹如生命中的一粒种子,正向的、和谐的、健康的生活环境,有利于这粒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对于天生脆弱敏感的旅游业而言,只有切实提高从业者的抗逆力水平,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文旅融合的时代征程拓上进步的烙印。就方法来看,了解初入职场者所思、所忧、所盼不是目的,最终是要帮助他们解决职业发展、融入社会、婚恋交友、吃穿住行、老人赡养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为其工作、生活创造宽松的环境,必要时还需“扶上马,送一程”。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需研究出台各类惠企政策,将资源适度向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旅游企业倾斜,通过“惠企”实现“惠人”;社会和行业要积极搭建各类层次的人才培养培训平台,促进职场新人职业技能提升,实现以训稳岗;用人单位要为入职后的毕业生尽快适应做出更多的安排和部署,引导职场新人依靠自我驱动,积极面对入职后的诸多困难,摆脱自我挣扎,实现自我提升;教育主体则应当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就业单位跟踪调查对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情况持续追踪,研判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形势,及时调整就业服务策略和帮扶重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而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则可能是青年顶过压力、发展成才的重要支点”。
参考文献
1. 谭晓兰. 困境与调适: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抗逆力培育[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32(5):37-41.
2. 孙杰,宋丽娜. 国内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8,38(5):2-6.
3. 王玉香. 如何培育“95 后”职场新人领导力[J]. 人民论坛,2018,08(上):118-119.
作者简介
刘颖,女,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厨艺系学工办主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
2020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疫情下初从业者抗逆能力评估及就业创业教育改进研究——以旅游业为例”(编号:2020YQJY513,主持人:刘颖)